Skicka länk till app

國際青年商會北區會


4.8 ( 7968 ratings )
Näringsliv Sociala nätverk
Utvecklare: LUNG MAO HSU
Gratis

青商運動是一個青年人步入社會服務性社團的發展過程。由美國開始,逐漸擴散至全世界各大洲,然後在許多國家持續發展。
1915年10月13日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巿,一位名叫亨利.葛森宓(Henry Giessenbier)的青年,和朋友們組成一個叫「青年勵進會」(Young Mens Progress Civic Association)的團體,在「訓練自己、服務人群」的信念下,聯合青年們一起為地方服務,做一個優良的公民。這就是青商運動的起源。
「青年勵進會」成立後,積極推展各項社會服務活動,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的參與,因此在六個月內會員便由原來的32人擴展至750人。快速的進展,使得成員更加熱心推展這個社團的活動,也得到社會更多的迴響與支持,在1916年,社團的名稱改為「青年公民協會」(Junior Citizens),簡稱 J.C.。
1919年這個社團得到聖路易市商會的支持與贊助,因此改名為「青年商會」(Junior Chamber of Commerce),至此,聖路易市的青商會推展運動,已不再局限於當地的青年,而逐漸擴大至美國各地,許多地方都紛紛成立了青商社團。美國全國性的「青年商會」終於在1920年6月成立了。
青年商會的發起人葛森宓,在全美青年商會成立之時,說明青年商會主要的目的為:
1.促進國內青年團體的合作。
2.促進此類團體的效率和發展。
3.提供青年人研究本地、本州、本國團體的機會。
4.用各種積極的方法,提高會員的辦事能力。
5.對影響國內民間商業利益的問題,透過討論方式來獲得一致的意見和行動。

青年商會的宗旨,在此時由原來的「訓練自己、服務人群」進一步擴充,加入團結、合作、了解、效率等主題,同時強調其性質為「非宗教性、非政治性」的「永久性」社團,以「服務」為其基本原則。
青商會發展至此時,大致上已有相當清楚的方向、原則和組織型態。積極在各地成立分會,除參與青商各項訓練及活動外,也鼓勵分會成員努力推展社區服務工作,因而形成了青商社團的基本活動模式。
自1915年開始,許多的美國知識青年參加這個社團,他們多半具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一定的社會地位,在自己的工作餘暇,想為社會做更多的事,也想多訓練自己的能力。這些充滿朝氣及活力的年輕菁英,透過這種自發性的社團組織,發揮自己的才能及熱情,回饋社會,同時學習合作與民主精神。於是,這個運動不僅成為美國全國的運動,更進一步擴展至海外。

青年商會的國際化

青商運動,原本只是美國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感到青年們在社會上需要互助合作、關懷社區及從事公益服務,而形成的青年社團運動。在大戰結束後,它不僅成為美國全國性的運動;也在加拿大、英國紛紛成立分會,繼而擴展到中、南美洲各國,以及大洋洲的澳洲、紐西蘭等國家。
青商運動的國際化後,各國的青商組織也在1932年首次聯合成一個組織。
1932年,美國的青商大會在加州的巴薩迪那(Pasadena)舉行。同年,奧林匹克運動大會也在洛杉磯舉行,因此許多外國的青商會員順道前來參加青商大會。在此機緣下,各國代表商議成立「青商國際執行委員會」(International Executive Council of Junior Chamber of Commerce),會員包括:美國、墨西哥、加拿大、紐西蘭。這是第一次國際性青商組織的嘗試。但這個組織的定位不夠明確,到了1935年便停止活動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機於1941年12月7日轟炸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後,美國青商會感到美國需要和中南美洲的國家有更多的合作,於是決定支持、幫助中南美洲國家成立青商會,並積極尋求建立青年商會的機會。
1944年,時機終於成熟,當年在墨西哥(Mexico)舉行的會議,邀請了美洲及其他地區有青商社團的國家參加,宣佈成立國際青年商會(Junior Chamber International 簡稱 JCI)並以其成立的日子,即12月11日,為「國際青商日」(JCI DAY)。

葛森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起的青商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邁向一個新紀元。主要的原因是,戰爭使青年在社會中的角色突顯出來,使社會意識到青年的力量,提高青年對自己的期許,及對社會的責任。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放棄在國際孤立的態度,並認識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當時美國的青商會發現他們也必須與其他國家的青商運動結合,於是才積極地推動青商國際組織的成立。
1946年2月,在巴拿馬舉行國際青年商會第一次世界大會,通過了國際青年商會憲章,並提出「國際青年商會信條」(THE JCI CREED)如下。
在第一次大會上,並規定青商運動的參與者必須是年滿二十歲至三十五歲的青年。因為青年擁有純潔、熱情及理想的性格。
國際青年商會成立後,美國總會會長指出:「青商會不僅是個組織嚴密的團體,應該也可說是全世界青年的團體,更是一項尋求人類親善與和平的團體」。至今,青商會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青年組織,遍及各大洲,而且每年都有新的分會成立。青商運動方興未艾。目前青商會共有91個國家總會,8571個地方分會,近三十五萬名個人會員;使用四種通訊語言,分別是:法文、西班牙文、英文、日文;每年召開世界大會及區域性會議。

中華民國青商沿革

民國40年(西元1951年)2月,世界青商主管亞洲區副主席菲籍維蘭紐瓦(Mr. Rober to T. Villarnuew)來華訪問,他希望把青商運動推介給我國青年朋友,他透過菲律賓駐華公使艾德瓦的介紹,認識在外交部任職的王國銓。並由王國銓出面邀請張廉、馮玉衡、沈杉等十二位中外青年舉行了一個座談會,詳細的報告青商的精神和宗旨,鼓勵大家籌備成立中國分會,敦促派員出席在香港、日本舉行的一、二屆青商亞洲區年會,這幾點都被接受了,並立即成立一個臨時籌備小組,推馮玉衡為組長,王國銓為祕書,負責籌備組織分會事宜。王國銓以觀察員的身份,先後參加了不久之後在香港及翌年在日本舉行的第一、二屆青年亞洲區年會,對青商精神獲得深刻印象,他充滿了擴展青商運動的熱心,回國決定組織中國分會,終於在張廉驤、謝震、周基正、張名湘、王詩珣、黃亮、丁維棟、張任飛、漆敬堯、沈逵聲、張仲仁、葉清平、丁元生、潘力生、胡維敏、王國銓、朱肇筠、呂松盛、李明豫等十九人為籌備委員,張廉驤(首任總會長)為召集人,積極籌備,再經呈內政部准予在民國42年3月1日舉行成立大會,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因而正式誕生。

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分會經內政部核准在台北市成立後,當時名稱是中國國際貿易友誼協會(Junior Chamber of Republic of China),後為配合世界總會名稱,直到50年12月間在台中召開第九屆年會時決議呈准內政部名為「中華民國青年商會」,51年2月又呈准更名為「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
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目前在台灣省各縣市及重要鄉鎮均有分會組織到2014年共計有156個分會,六仟多位現職會員。於每年召開之全國員代表大會選舉總會會長、理監事,代表全國會員行使會務活動及所有對外事宜。總會會址於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45號8樓,設有秘書處並聘受薪人員處理例行會務。
「服務人群、訓練自己」是青商人最高的理想。國際青年商會中國民國總會為鼓勵青年服務社會、創造事業,發揚傑出成就,自民國52年開始舉辦「十大傑出青年」選拔,至今52屆成效卓越。